【港大研究】氣候變暖令海洋淺層動物棲息地收窄 或造成大規模海產滅絕
發布時間: 2021/10/28 14:06
最後更新: 2021/10/28 14:06
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社會發展令氣候持續變暖,將擴大海洋中少含氧區的範圍,令在淺水棲息地以上適宜棲息地收窄,動物被迫棲息在高溫之中,加速滅絕的風險,呼籲港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減低大規模物種滅絕的可能。
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以歷史上最著名的極熱氣候事件之一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下稱PETM事件)為研究基礎,了解它的成因和影響,以助預測環境生態在人為氣候暖化下會如何變化。
應用創新方法 評估地方多樣性的事態變化
PETM事件的發生,是由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令溫度急升5至8℃,造成巨大的海洋化學和生物反應。研究團隊期望研究能幫助科學家應對全球暖化問題,以及了解淺海生態系統的運作。
研究團隊透過創新性的崩潰-重建模型來定量分析,發現原來在PETM事件開始時,淺海生態系統的巨大波動或基於極高温的表面水層和深水氧氣含量短缺所導致,而包含這兩個特點的深水層被稱為「最少含氧區」,這些因素加起來以向上收窄了最少含氧區之上的適宜淺海棲息地。
由於缺少涼爽的避難地,導致在PETM事件發生之前佔據46.2%的生物集群中,不耐熱的淺海物種在區域內滅絕。當事件結束時,淺海生態系統的強烈恢復能力超出預期,50%的新物種在新的生物集群中出現。然而,PETM事件的氣候異常導致的影響是不可逆轉的,而地方生物群落的組成最終被永遠地改變。
研究團隊用保存於一個海洋沉積鑽井內的介形蟲化石作為模型生物,樣本中所有的化石都在顯微鏡下被挑選並分類,然後建立資料組用於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假如今天的碳排放量維持不變,在可見將來有可能出現相似的狀況,並對社會經濟造成莫大損失。
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博士生田雲舒指,社會發展令氣候持續變暖,將擴大最少含氧區的範圍,最少含氧區在淺水中的擴張,導致在淺水棲息地以上適宜棲息的區域變窄,動物被擠到狹窄的棲息地及暴露於高溫之中,導致有更高的滅絕風險。呼籲港人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未來氣候變暖將導致嚴重的後果,例如大規模的滅絕或物種消減。
合作研究者包括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及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安原盛明博士,以及史密森學會的Huai-Hsuan M HUANG、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 Fabien L CONDAMINE及美國地質調查局的Marci M ROBINSON,研究報告最近在著名學術期刊《地球與行星變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發表。
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https://bit.ly/3vw84v0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責任編輯:陳麗娜